close
我有很多書想讀,卻讀不進去,以致很多想瞭解的學問,都得不到瞭解。牟宗三先生回憶年輕時在北大讀書,有一天得到熊十力的《新唯識論》,一個晚上就讀完瞭。這怎麼可能呢?這部書一直放在書架上,我曾多次打開它,但都讀不進去。美國文評傢威爾遜也很能讀書,他年輕時,每兩天就讀完一本,15個月下來,就讀瞭超過200本文學經典。法國哲學傢薩特更厲害,長期保持每年讀書300本的習慣。這些人的讀書興趣和勁力,從何而來?
有一次,我在美國作傢迪拉德的《聽溪者的朝聖》上,看到這個說法:《道德經》寫的除油煙機是“生活的藝術”。對於隻有五千言的老子《道德經》,我從來沒有讀通過,因此無法得出一個貫通的看法。我於是以“如何生活”的角度去讀,結果第一次讀通老子,並且得出中心思想,感覺非常不錯。
從讀《道德經》的經驗,我得到一個教餐廳油煙訓:每讀一本書時,必須先對書有一個目的(在過程中當然可以修正),這樣才易於貫徹下去,也較易讀出意義。這種方法是對書先有一想像,有想像,就有目的。
我用這種方法去讀小說。小說是一個很大的閱讀范圍,小說該怎樣讀呢?小說描寫人生,於是我以“小說人物憧憬的未來生活”這個角度去讀村上春樹的小說,讀瞭幾本中譯本後,發現他最大的吸引是:當他寫到人如何想像未來的人生時,最為吸引人,但當他寫到人面對殘酷現實時,想像的世界就開始幻滅,故事也就不再吸引人。從讀村上的經驗,我歸納出讀小說的兩項原則:第一,讀人如何想像未來的生活,第二,讀人如何實現想像的生活。
我又用這種方法去讀中國文化。史學傢陳寅恪遊學歐美,在哈佛、柏林和巴黎等大學研究和讀書十多年,學懂十多種語言,深入瞭解西方社會,但是卻在1925年回餐廳油煙味國,此後40多年從事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和著述。到底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吸引他的地方?我用這個角度去讀他的著作(《柳如是別傳》和金明館叢刊等),又讀瞭兩本他的傳記和餘英時先生評論他的書,發現他最向往傳統士人的精神世界。
我又用這種方法去讀西方現代文化。西方現代文化是“現代化”的源頭,長久以來我都想讀卡席勒的《啟蒙時期的思想》那樣的書,但是卻無法進入。有一次,我打開保油煙分離羅·約翰遜的《知識分子》,他一開始就說到,西方知識分子的主要出發點是改變世界,他們認為社會有缺陷,需要改變,所以提出改變社會的思想。書裡研究瞭十多名知識分子,由盧梭開始,馬克思、托爾斯泰、羅素……直至喬姆斯基,一一都可從這個角度去瞭解。
所以,讀書不能隻靠興趣,要能讀得進去,必須在打開書本時,先有個目的。牟宗三先生當年在一個晚上讀完《新唯識論》,想必在打開書時,心中已先有一個規模,讀下去時,隻是印証(或修正)心中的想法。
203075C3630CC29F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